里加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儿时新春记忆老浆活儿爷爷的染布坊
TUhjnbcbe - 2024/5/3 17:47:00
白癜风如何根治 https://m-mip.39.net/nk/mip_4632315.html

儿时新春记忆:老浆活儿爷爷的染布坊

随着人们越来越富裕,出去旅游的也越来越多了,经常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里晒出去旅游的照片,有人爬山了,有人看海了,有人购物了,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也有人发发感慨,对自己旅游后看到的新鲜事物发表一下意见,我的一个朋友从云南回来后就大加赞赏那里的蜡染,还买了好几件。

其实,在三四十年前,染布坊在我们这边还有很多,只是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染布这一传统手工艺才逐渐淡出视野,而在一些偏远地方得以保存。

我小时候,在距我家米左右的地方就有一座染坊,负责染布坊也是我家的一个邻居,因为我们那里将染布叫做“浆(jiàng)活儿”,因此人们称之为老浆活儿,老浆活儿爷爷当时有五十多岁,具体真名叫什么,我还真的不知道,在解放之前农村出生的人,没有读过书的人很少有大名,即使有往往只是入宗谱的,平时很少有人叫,也就很少人知道了,大家叫的都是小名或者众人约定俗成的名字,真名到无所考证了,我也就随着众人称呼他“老浆活儿爷爷”。

染房里还有一个给老浆活儿爷爷打下手的小伙计,是我的另一个邻居,当时二十来岁,人们称之为“小浆活儿”,我也就喊他“小浆活儿叔叔”。

染坊里的技术活都是由老浆活儿爷爷来完成的,这些技术活包括:接布、调色、染布;体力活像挑水、烧锅等主要是有小浆活儿叔叔完成的。当然在染布过程中对布的翻动等体力活,也是由小浆活儿叔叔来完成的,当然这些需要在老浆活儿爷爷的指导下来完成。

染坊活儿不忙的时候,老浆活儿爷爷就一个人拿着拨浪鼓,推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接布,一边走一边摇还不时喊上一嗓子:“染布哎”。

大家都说老浆活儿爷爷有一绝,那就是不识字的他居然能够在接布的时候把哪个村的谁家要染什么颜色的布在布印子上记得清清楚楚,几十年来从没出过错。

染坊离我家近,老浆活儿爷爷也喜欢我这个虎头虎脑的小孩儿,因此我到染坊玩儿,他从来没有赶过我。我也就发现了他写的布印子的秘密。

原来老浆活儿爷爷在布印子上面画了画,有小圆点,有横线,有方框,有小圆圈,还有小草和小花朵。

后来老浆活儿爷爷给我解释了各种图形代表的意思,小圆点代表的是村庄,方框里面的小圆点代表和我们村和紧邻的四个村,画在某个方向的点就表示我们村对应方向的村。我们村和我们紧邻的四个村,名字相似,那四个村的名字就是在我们村名之前冠以东南西北而成的,这样一下子就不用写这四个村的村名了,至于我们村更不用写了直接画个方框在中间点一个点就可以了。

然而,这样只能表示五个村,先别忙,还有方框外面呢,外面也能画点呀。老浆活儿爷爷常去的村也就十多个,按照方向和远近在方框外面画点就行了。

至于每一户的姓名,那字就太多,老浆活儿爷爷实在写不出,不过他也有办法。就是用横线竖线表示村里的街道,那个村里有几条东西街就画几条横线,有几条东西街道便画几条竖线,那户人家住在哪里就大致在哪里画一个长方框。而主儿家的名字全靠记忆。

至于颜色,他那里常染的也不过就是深蓝色、红、绿、蓝花等几个颜色,蓝色是画了一个篮子;绿色则是画了个草叶的形状;红色画了一个圆圈,他告诉我那是太阳,太阳是红色的;蓝花则是画了一朵花,不过我感觉那朵花更像一个小手儿。

这样画下来虽然大致知道这家人家,但时间长了难免会忘记主儿家叫什么,因此送布的时候,老浆活儿爷爷就在主儿家居住那一带,使劲摇动拨浪鼓,如果没人出来,他就坐在那里多等一会儿。

因为怕叫不出人名来,所以他从来不赊账,用乡亲们的话说就是一把一呲牙不讲情面,所以有时候会被其他染坊抢去一些买卖。

每年一到11月下旬染坊的活就会忙起来,进入腊月后整天就歇不了了,到腊月十五就不再接新布了,接了也做不完。

染布首先要烧水,将接来的白布煮一下,然后才能开始染布。

染房里有一个大灶,上面支着两口大锅,每口锅都感觉有半间房子那么大,更像是一个大水池子。

然后,小浆活儿叔叔开始担来水,往第一口大锅里加上差不多半锅水,然后打着火底,接着开始往灶膛加煤,再不停地拉动风匣子把水烧到烫手。

老浆活儿爷爷则在此时将白布放入锅中煮上一会儿,然后浸泡一段时间,这个过程称为将布中经纬丝线之间的空隙撑开,好使之着色,称之为“去浆”,因为织布的时候,会用米汤将织布的丝线“浆”一下,两个过程正好是反过来的。

将染布叫做“浆活儿”也就是因为布会在反复的“浆”与“去浆”中切换,接下来的染布就像将再布“浆”了一下一样,只不过用的不是米汤儿,而是颜料。染完色的布还要漂洗,去掉上面的浮色,又类似于一次“去浆”。

调色在另一个锅里进行,用的是温水。其实这两口大锅是安在同一个灶上的,只不过这个灶有前后两个火门,一口锅加热的时候另一个锅也可以温水,只不过一口锅加热时要挡另一边的火门。

调色是由老浆活儿爷爷来完成的,每当此时,他就拿出他的“药桶”,把想放的“药”放进锅中,然后开始用一根棍子在里面不停的搅动,然后拿出一只粗瓷大碗,从锅里舀出一些溶液,反复的看,然后再反复的搅动,直到他认为满意为止,这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

在调色的同时,小浆活儿叔叔已经很麻利地把煮好的布捞了出来,挤去水分,放在晾布架上晾一下,到不再滴水为止。

布晾好了,老浆活儿爷爷的色也调的差不多了,接下来把布放入锅里开始染色,下面还要加热,让颜色更牢固。

染完色的布捞出,晾干。然后投入清水中漂洗,如同煮布的步骤一样,反复漂洗两次,再晾干就可以了。

这是染一般颜色布料的过程。而蓝花布的染制是由老浆活儿爷爷在一间房子里独自完成的,据说用到模具,我没见过也就无从知晓了。

冀中南一带曾经是棉花的主产区,上个世纪每家都种棉花,一直到六七十年代还有不少织布机子,织出来的都是白土布。很多布需要染制才能用来缝制衣物或者卖出,因此当时几乎每个大的镇子都有染布坊,生意很兴隆。

老浆活儿爷爷就是原来染布坊的活计,后来染布坊归公,他继续在里面染布挣工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承包了这个染布坊,头几年生意还算可以。

有些人家织布,然后到他这里染布。有些人图个差价到他这里染布,因为当时白洋布每尺两毛来钱,而花洋布要三毛多一尺,如果在他这里染一丈布就可以节约好几毛钱。

但是后来机器生产的布品种和花色越来越多,人们生活水平也提高了,越来越不满足于满身学生蓝,女孩们也不再满足于红裤子绿袄,染坊衰败也就无可挽回了,到八十年代中期已经经营不下去了,老浆活儿爷爷也甩手不干,转而开了一家小卖铺。

年左右我回老家,得知老浆活儿爷爷已经故去。

据说,在他死前的几年,村里有几个人找他想再把染布坊开起来,说世道时常会变也不知道流行什么,重开染布坊没准会兴旺起来。

可是,老浆活儿爷爷指着满街的男男女女说:“回不去了,回不去了,看看他们穿的是什么!”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时新春记忆老浆活儿爷爷的染布坊